十載砥礪前行,十載春華秋實。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渭區文化館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邁上新臺階,創造新亮點,良好的發展給廣大群眾帶來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這十年,臨渭區文化館發生了多樣性的變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群文創作演出持續繁榮,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績斐然,群眾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翻開《臨渭區文化館簡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渭南市臨渭區文化館原稱渭南民眾教育館,始建于1936年,經歷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踟躕,盡管發展道路崎嶇蜿蜒,但勇敢的群文人一刻也不停留努力向前的腳步。兩間辦公室是2012那年最深的記憶,十幾個人擠在兩間辦公室里,群眾活動開展,群眾活動場地幾乎為零,干部工作幾乎就是值班。幾經變遷,時至2021年臨渭區文化館已經搬進了臨渭區區公共文化中心,五千平米的大樓高大雄偉,功能齊全,成為渭南東部新地標。十年來,當初文化館的十幾個干部已經發展到如今34人,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8人,初級職稱10人,大專學歷以上占總人數的85%以上,形成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群文鐵軍團隊。十年來,臨渭區文化館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從“國家三級館”晉級到“國家一級館”的行列;業務工作步入全省先進行列,文化館榮譽墻滿滿當當的獎牌錦旗見證了文化館每一步發展背后的努力。如今,文化館依法實行免費對公眾開放,館內設置一應俱全,有音樂培訓室、舞蹈培訓室、戲曲曲藝室、美術書法室、多功能廳、非遺室、閱覽室,電子琴、揚琴教室、數字文化館及線下體驗等設施,平均每年免費接待群眾萬余人次;并且常年開展對鎮、街道和社區等文化站(室)的文化工作指導和文化活動輔導和非遺保護工作。新科技賦能,區文化館數字文化館的建成為群眾文化開展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文化館的優質文化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渭區文化館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群眾喜愛、群眾參與為核心理念,組織開展文藝演出、公益培訓、文藝創作等文化活動,讓群眾享受高品質的文化生活,為推動臨渭群眾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年來,臨渭區文化館通過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文化走進社區、走進軍營、走進企業、走進校園、走進敬老院,致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十年來,“信達激情廣場 群眾歡樂舞臺”系列文化活動、“歡樂周二三”系列活動、“文化走親戚 歡樂過大年”系列活動、“文藝輕騎兵”系列活動、“文化志愿服務走基層”系列活動、“春聯義寫”等特色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區文化館響亮的活動品牌;以“我來搭舞臺 您來展才藝”為活動宗旨,實實在在把群眾從“觀眾”變成了“演員”,創出了臨渭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一條新路。十年來,臨渭區文化館努力打造文藝精品,以精品奉獻人民。精品秦腔小戲《哎呀呀》榮獲中國文化藝術節政府獎“群星獎”,秧歌劇《農家樂》、戲曲舞蹈《桃園借水》榮獲陜西省第二屆藝術節優秀劇目獎。舞蹈《麥香》入圍陜西省藝術節舞蹈類決賽,小品《呵護》入圍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群星獎決賽。廣場舞《眉碗新韻》、小品《絕不馬虎》《人民的心聲》等多個文藝精品得到群眾好評,原創作品共計演出220余場次。

加強對各類群眾文藝社團、社區文藝愛好者、文藝骨干、群眾文化志愿者多方位的輔導、培訓,使輔導培訓工作全面開花,精心打造 “公益小課堂”系列公益培訓項目,開展常態化的培訓課程,優化基層群眾學習方式。十年來,臨渭區文化館先后開通官方網站、數字文化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此外,充分發揮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陜西省公共文化云平臺地等核心功能,不定期發布文化資訊、免費培訓報名信息,推送精彩直播,舉辦線上展覽,讓群眾享受更加便捷、高效和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務。截止目前,臨渭區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共計發送文化資訊5000余條,瀏覽量150000人次,發布直播鏈接100余條,130000人次觀看。十年來,臨渭區文化館把為人民謀文化福祉,為民族謀文化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開展公眾教育、普及文化藝術、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輔導基層文化骨干、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群眾文藝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砥礪前行!十年間,臨渭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守正創新,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是不斷挖掘非遺資源,積極申報非遺項目。十年來臨渭區新增加區級非遺項目17項、市級13項、省級項目2項、國家級1項,2021年申報的國家級第五批非遺項目《渭南碗碗腔》填補了臨渭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空白。

二是開展非遺展示展演宣傳活動,不斷提升群眾的保護和傳承意識。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省市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大廟會”“非遺購物節”“春節社火巡演和非遺展演”等活動,自2014年以來長期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非遺在校園生根發芽,2018年在全市率先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該項活動榮獲渭南市群眾最喜愛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開展進社區、進基層等各類公益培訓活動;三是加大非遺對外交流活動,不斷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創造力。多年來組織《臨渭草編》《秦源影雕黑陶》傳承人多次赴廣州、連云港、敦煌、杭州、北京、河南等地參加展示和行業大賽活動;

四是非遺助力文化扶貧與鄉村振興。在黨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重大戰略中,臨渭區非遺項目《臨渭草編》脫穎而出,實現了非遺技藝脫貧致富,實現了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雙豐收,2017年草編傳習基地臨渭巧娘草編合作社被評為陜西省第一批文化扶貧示范單位,設立了區級非遺工坊4個,充分發揮非遺工坊的積極引領作用,臨渭巧娘草編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第一批非遺就業工坊,2022年被評為陜西省優秀非遺工坊,《秦源影雕黑陶》《臨渭草編》被列入陜西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五是振興傳統節日,打造“七夕”節品牌活動。認真貫徹國家關于振興傳統節日的文件精神,自2018年以來“陜西七夕巧娘才藝展示活動”在臨渭區已成功舉辦5屆,該項活動已成為省級品牌活動。非遺已經走進生活、融入生活并服務于群眾文化建設,我們要繼續堅持守正創新、弘揚傳承與保護,再譜臨渭非遺新篇章。

展望未來信心滿滿
這十年,是臨渭區文化館人開拓進取的十年,是值得記錄的十年,致敬我們的十年。二零一二到二零二二,恰好一個世紀的一個小周天,文化館十年的巨變卻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發展,翻天覆地,慷慨激昂!隨著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前進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國各族人民將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乘風破浪,不斷前進,臨渭區文化館也必將進入更加美好燦爛的新時代。勇敢的臨渭群文鐵軍們始終堅信;文化館的明天一定燦爛輝煌,展望未來我們信心滿滿!

